手足口病爆發港島幼兒園半班缺席 酒精搓手液不能殺死手足口病毒
發布時間: 2018/05/31 12:49
最後更新: 2018/05/31 14:01
手足口病每年踏入初夏正是爆發高峰期,截至上周,5月已錄得至少34宗院舍及學校爆發手足口病個案。有港島區幼兒園3日內最少有4至5名學生證實及懷疑感染手足口病,涉及班別今日(31日)有大半班學生缺席暫避。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童身上,傳染性高,主要是透過患者的排泄物及呼吸道的飛沬或玩具等直接接觸傳染,成人照顧者亦可能受感染。
有港島區幼兒園的家長反映,自本周二(29日)起,家長在WhatsApp群組通報子女證實感染手足口,其後陸續有同類報告,至今起碼有4至5人懷疑中招,部分人都是鄰座和同枱同學,亦有指學童在家較年幼的弟妹也中招。
家長指,今朝送返學時,見課室內大半班學生缺席,相信部分家長擔心手足口疫情來勢淘洶,寧願缺席暫避一下。
藥劑連線副主席、註冊藥劑師黄俊豪過去提醒,很多人以為酒精殺菌亦可殺死所有病毒,其實對於一些與常見兒童疾病有關的非包膜病毒,例如手足口病(腸病毒E71)、輪狀病毒感染等,酒精只能使其失去活躍能力的作用,卻不能將其殺死。
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上周五(25日)指,本地手足口病感染活躍程度持續上升,爆發個案主要集中於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和小學。最新監測數據顯示,院舍及學校爆發手足口病個案由5月6日起一星期錄得5宗,涉及23人;增至5月13日一星期錄得14宗,涉及60人;上周截至5月24日,更已錄得15宗,涉及59人。
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,手足口病全年均會出現,5至7月一般為夏季高峰期,10至12月亦可能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,由於幼童易受感染,故家長應多加留意子女健康,學校和院舍幼童有密切接觸,令疾病較易傳播,可能出現爆發個案。
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、食慾不振、疲倦和喉嚨痛。發燒後1至2 天,口腔會出現疼痛的水疱,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,然後會形成潰瘍。潰瘍通常位於舌頭、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。
另手掌及腳掌,甚至臀部及/或生殖器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。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,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。
由於手足口病較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,例如病毒性腦膜炎、腦炎、類小兒麻痺癱瘓等,甚至死亡,惟現時並沒有藥物可治療手足口病。
預防方法
1: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,尤其是在接觸鼻和口前、進食及處理食物前、接觸水疱後、如廁後,要用清水及梘液洗手。
2:家長以身作則,建立勤洗手的好榜樣予幼童學習。
3. 打噴嚏及咳嗽時,用紙巾掩蓋口鼻,其後應徹底洗手。將染污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。
4. 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。
5.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,如傢俬、玩具和共用物件。
6. 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,避免集體活動。應減少人手調動,盡量安排同一組員工照顧同一組學生;及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。
治理方法
若子女不幸感染手足口病,患者應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,同時可用藥物治療徵狀,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。
為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,患者應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,直至所有水疱結痂。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,患者完全康復(即發燒及紅疹消退,以及所有水疱結痂 )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。父母亦應細心觀察兒童病情。如出現持續高燒、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等情況,應立即求醫。
【更多手足口病相關報道】